2018年9月23日星期日

貿易戰與熊市

貿易戰消息此起彼落,一時升溫、一時緩和,中美互相拳來腳住、水花四濺...... 結果是股市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,財演紛紛現身警告:熊市開始。

自特朗普上任而來,極力重振大美國主義,事事提倡美國優先,與全球一體化背道而馳。中國向來是美國重要入口來源,為了捍衞本土經濟,特朗普執意向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額稅款,又借政策打擊中國科技企業,中方當然不會任人魚肉,於是也向美方入口商品增徵重稅。中美貿易因而產生矛盾衝突,為本身已極為複雜的環球局勢雪上加霜......

無論政治、經濟、民生、甚至環球局勢,都足以令股市大幅波動。何況是與國家經濟息息相關的貿易問題,一旦生亂,定必引起投資者恐慌。再配合媒體渲染、財演唱淡,爭相拋售人踩人、每日幾百點跌幅相信並不令人意外⋯⋯

只是,當人人相信熊市來臨的同時,有多少人會認真評估貿易戰對經濟乃至股市的實質傷害?又有多少人是羊群心理、人云亦云,總之全世界唱淡,一於「沽得快好世界」?

『美國再加關稅、中方甚至取消談判,個市跌硬! 買定熊仔冇死了!』

對不起,就在美國宣佈將有第二輪2000億關稅、中方擬取消談判那星期,恒指大漲了667點,大量熊證被打靶......

個人認為,現時大市可怕之處,與其說是因為貿易戰開打,不如歸究於群眾的非理性反應。

如前文所述,無效市場反映的並非企業的實質價值,大戶獲利方式很簡單,只須抓住投資者的不理性情緒。價值投資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主張,正是在股市充滿恐懼時,投資者應有的態度。

畢菲特的『別人恐懼我貪婪』理論人所共知,那麼現在是貪婪的時機嗎?還是應待大市跌透些,再大舉掃貨?

我只能說,每次也成功預測大市高低波幅的人,目前還沒出現過,相信以後也不會出現。

同樣,預測大市「幾時跌到啱位入貨」是沒有意義的,決定是否吸納,任何時候都只應該是股票本身抵不抵買。也就是說,當歷史告訴我們,再天大的災難過後,經濟也始終會恢復過來,買賣股票的關鍵根本並非大市情況,而是股票本身的投資價值。

舉例說,匯豐由高位86元回落至69元,是低位嗎?與其天天等待大市「狠狠跌一場」才all in 撈低,不如正視一件可以肯定的事:匯豐擁有強大的資本架構、穩定的派息政策,現階段息率5.8%,投資者若以分段吸納方式長期持有,為自己累積資產,賺取股息再投資,不就正正符合價值投資的法則嗎?

推測大市何時見底? 那是投機者做的事。因恐慌而自亂陣腳、走火入魔、終日埋頭大市升跌,著眼蠅頭小利,嬴得幾次,最終還是會被市場吃掉,因為你根本在刀口舔血、火中取栗。

(本文章純粹分享個人投資見解,並不構成任何股票或投資產品交易建議。)





#理財,#財務自由,#投資,#創富,#價值投資,#物業,#物業投資









2018年6月18日星期一

善用借貸,創造財富

上幾代的人,理財觀念比較保守,總覺得欠人錢是不光采的。

時移世易,當經濟模式不斷改變,借貸已變成正常不過的等閒事。

簡單如信用卡,月頭簽單月尾還款,用家先駛未來錢,已屬於最普及的借貸行為;其實把錢存在銀行,實際上銀行也會借用存款作投資用途,否則根本不用付利息給你。

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,當財務機構願意發出貸款,條件必然是賺取利息回報。即使按時還款,你也須付出約定利息。一旦無法如期歸還,更會被罰高息、甚至負上法律責任,財務機構有權把借款抵押品沒收,這正是借貸風險所在。

超低息年代,銀行水浸,為了謀取最大利益,不斷對外拓展貸款業務,以極低息口吸引市民借貸。以往借銀要親身到銀行洽談申請,還要過五關斬六將,如今卻反過來是銀行以追魂CALL邀請客戶貸款,甚至預先批核款項,只要有固定工作,借錢簡直易過借火。

也正因如此,很多人墮進了信貸陷阱,誤信媒體廣告宣揚的「借錢消費」扭曲概念,透過信用卡或個人貸款輕易獲取額外資金,用來享受人生或瘋狂購物,結果負上一屁股債,未夠三十歲便要債務重組甚至申請破產⋯⋯

所以,決定貸款與否的關鍵,是借款人的還款能力,以及貸款的用途

舉例說,以低息借貸買入高息資產,賺取利差,利用買入的資產持續產生回報,甚至在一定時間後賺回本金,這種套利式的借貸行為是聰明的。

按揭貸款正提供了如此「著數」的套利機會:當業主所持物業升值,可以極低息口向銀行申請轉按套現,然後用這筆錢買第二層物業,再透過出租新物業產生現金流,找租客代供樓,食盡租金回報與樓價升值。如是者,在樓價持續上升、調控辣招未出爐的年代,很多業主成功由一變二、二變四,就靠按揭貸款與租金建立一個強大的資產系統。

更重要的是,貸款金額是愈還愈貶值的,今天借的400萬,價值一定高於30年後的400萬,但這400萬替你製造的回報,卻是連綿不絕,而且會隨通脹增加。以貶值的債務購入增值的資產,最終買家的本金與所付利息會被回報利潤完全抵銷,隨後就是回本淨賺。世上還有甚麼比「別人借錢給你賺錢」更美好的事呢?

只是,現今香港樓價高企、政府辣招盡出、還碰上加息周期,持有物業的成本大幅增加,租金回報率下降,按揭魔法的威力已被大大減弱。那麼,借貸套利操作還可透過甚麼進行?個人認為,股票與海外物業市場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
或者你會問:「有冇搞錯,借錢買股票?風險咁高,蝕晒點算?」

身處今日,全球量化寛鬆,雖然美國步入加息期,但香港息口仍處於低水,以目前坊間最低私人貸款利率2.5%左右計算,只要能選對派息理想(5-7%或以上)且持續增長的穩健企業,仍可輕易賺取利差。重點是債總會還清,所持股票卻會終生為你製造現金流。只要衡量過自己的還款能力、不過度借貸、也不要把貸款投放於高風險衍生工具,這種借力打力的套利行為仍是可取的。如你財務狀況健全,只是欠缺充足的進場本金,它可助你提早把資本壯大,為日後的複利增長、甚至財務自由奠下良好基礎。

股神巴菲特是反對借錢投資的,但他的理據是股票或會在短時間內下跌,故借貸投資者會因恐慌而錯下決定,蒙受損失。若只是透過適度借貸擴大本金基礎,投資於穩定增長的高息股票,而非大幅度槓杆投機,大市短期升跌根本不會影響你,因為你追求的是恒久的現金流,而不是低買高賣的短期利潤,自然沒有巴菲特所說的心理負擔。

當然,若本身欠缺理財知識與規律、財務狀況不佳、或連穩定的還款能力也沒有,想著借錢炒股「盡地一煲」,則只會加速步向滅亡。

至於海外物業投資,另文再述。






#理財,#財務自由,#投資,#創富,#價值投資,#物業,#物業投資



2018年6月17日星期日

世界在變,錢也在變

「錢」在我們這一代,變得很不一樣。

走過上幾代辛勞工作、省吃儉用,對每分毫珍而重之的觀念與習慣,錢在今時今日已隨著經濟結構上的轉變,不再擲地有聲。如你仍然把錢儲進餅乾罐、或老實地把錢放在銀行「食息」,你已經和世界脫軌,而且令自己身陷險境⋯⋯

在金本位年代,國家發行鈔票背後須有對應的黃金儲備,即鈔票的數量標誌著國家金融實力。自從脫離金本位後,鈔票發行對應的儲備變成了「美元」,而「美元」是甚麼?是一種紙製品、一種美國只要開動印鈔機,想印多少便印多少的東西。

以無限產出的東西,作為支持美國甚至全球的貨幣發行,全球發鈔是否對應了本身的經濟實力,根本已沒有人知道;各國象徵式存放於美國中央金庫的黃金,是否足以支持本土貨幣發行,也是個謎。尤其作為經濟龍頭的美國,本身負債達天文數字,卻一直以「發債還債」的方式苟且偷生,當有日美元失去了儲備貨幣的地位,「錢」的定義便會又再推倒重來。

近幾年,美國政府帶頭推行量化寬鬆刺激經濟,手段也不外乎是開動印鈔機,在脫離國家經濟實力下印發大量鈔票。而濫發鈔票的另一惡果,是通脹 - 通脹的可怕之處,在於即使你甚麼也不做,手上鈔票的購買力也會不斷下降:你沒有投機、沒有賭博,甚至沒有揮霍,就好好的放在銀行,你的錢還是會被慢慢吞噬掉。

所以,時至今日,錢已經不再實在,甚至已變成一種「概念」。這種概念,一分鐘可以得到世界;一分鐘可以一無所有。

而聰明的人,不會用畢生努力守護一個虛無的概念;他們會善用概念,轉換成實質的價值。

那就是,用錢買資產。

當你買入股票、物業或其他資產,它們會不斷為你製造價值,產生源源不絕的現金流,在通脹環境下持續使你的財富增值。即使有日,錢的觀念再次轉變,你手上的資產也必會重新對應另一種有效貨幣或價值媒體。所以持有資產是必勝的,最危險的只是持有現金。

10年前一包廚師腸賣$6,今天已索價$12。沒有投資、沒有買入資產,你手上的錢仍然和10年前的力量一樣嗎?

冒險投資固然有很大機會損失,單純持有現金卻是個100%的敗局。

在錢的觀念變得輕於鴻毛時,你甚至應該善用借貸,以持續貶值的債務買入持續增值的資產,最終達至「空手入白刃」,在世界的金錢遊戲中將錯就錯,以零付出獲取實實在在的收益與財富。(有關借貸的操作,另文再述。)

錢可以甚麼也不是,香腸卻始終是香腸。

忘記鈔票上的面額,把它作為資產增值的入場券,才能擺脫世界泡沬經濟下的金錢騙局。





#理財,#財務自由,#投資,#創富,#價值投資,#物業,#物業投資

2018年6月11日星期一

負資產是不買樓的原因?

樓市愈來愈瘋狂,一個百多尺劏房盤也索價500多萬。很多人說,樓價快將見頂,現在買樓等於接火棒,樓市一跌,高價入場的人便全部變成負資產。

對於現在是否應該買樓,我也持反對意見,但我的理據並非對負資產的憂慮。當然,若要自住,再高價也「焗住買」,但如本著投資角度,現在買樓的問題是回報太低。

和股票不同,買樓是一筆過定價,不能分段買入,沒有平均成本法的優勢。上市公司可以透過經營發展讓企業價值不斷提升,投資者長期持有既賺息也賺價;物業買入價既定,只要介入時機不對,租金收入對比高樓價只會產生極低回報的現金流,而且難以再提升價值,對投資而言好比不會生蛋的金雞,沒有增長性吸引力。

所以重點是回報。

投資股票,屬於輕資產,買家在持有過程不用付出大量金錢去維護資產,也不用因應股價表現付出費用(這正是買基金的最大缺點),現金流可發揮最大威力再投資增值。相反,持有物業出租,業主需要支付管理費、差餉地租、物業出租稅、共同保養責任等,加上換一次租客便翻新一次,而且各種費用年年加價,嚴重蠶食投資者的回報,進一步削弱每月租金收入的再投資威力。物業轉手也不如沽出股票容易,屬於重資產,投資者若未能在現金流上取得優勢,根本等於抱了一塊大石上身,反而限制了靈活投資各類輕資產的能力。

若租金收入能製造合理回報,買入後樓價下跌其實不足懼,因為租會月月繼續收、繼續產生現金流。「負資產」只是概念上的損失,它既然不能影響現金流收益,那就不應作為不買樓的理由。

和股票一樣,買樓投資只是一種追求財富增值的手段;不同手段需要配合不同時機應用,重要是觀念正確。而決定投資對象是否值得買入的關鍵,必然是回報率與穩定性,而非單單著重買入後的價格升跌

那麼外國物業投資又可取嗎?往後再來分享。







#理財,#財務自由,#投資,#創富,#價值投資,#物業,#物業投資




2018年6月9日星期六

一個被解釋的市場

價值投資派有一個很清晰的主張:市場是無效的。投資者應該把焦點放在個別公司企業的運作及表現,而不是整體市場環境。

這種說法,大抵是指市場的運作不建基於理性,而是受投資者的主觀情緒與預期影響,這種氛圍甚至支配著供求關係,配合資金的操控炒作與其他投機行為,令價值於市場上被扭曲反映。所以投資者分析大市是無謂的,股票價值隨著企業的個別發展,最終會在股價上獲得正確顯現。

想到一個有趣的例子:財經新聞每天報導世界經濟,無論好壞,總會前置或附帶一個「解釋」,如「投資者憂慮歐洲政局不穩,歐元下跌」、「投資者憧憬美國經濟復甦,道指急升超過三百點」等⋯⋯

每次看到這些報導,我也感到疑惑:「其實佢地點知投資者憂慮或憧憬乜嘢?佢地報導之前訪問過好多投資者?投資者到底係咩人?同埋,急升三百點一定係因為投資者憧憬美國經濟復甦?成個股市咁大,點解升跌都要講一個理由?」

說到這裡,大概你會替我解答到:因為報導所需,一定要有完整的前因後果吧。

最荒謬的是,當市場的情緒受到表述與解釋影響時,大部份投資者會因著「大趨勢」決定自己的投資策略,從而得出「牛市開始,買經濟復甦概念股」、「個市好,買落後金融板塊」等結論。

可是當你順著大勢入市,卻仍然今天賺完明天蝕。明明話一片向好,追CALL過夜聽日輪到「投資者憂慮」又被夾;明明全世界話科技股短線會升,結果你瞓身買騰訊牛證,點知過兩日跌破回收價,成副身家冇晒⋯⋯ 日日緊貼市場的你,最終根本不知道市場究竟在搞甚麼。

其實理由很簡單,因為你在相信一個「被解釋」的市場;一個日日被不理性、樂觀、恐慌、貪婪、投機、財技左右的無效市場。

說白一點:散戶每天在市場接收的資訊,沒有一樣是偶然的。

巴菲特說過:『我們幾乎沒有對總體經濟做預測,也很少看到有其他人可以持續成功預測。』

靠觀察大市買賣股票,根本是在賭運氣。

預測一些不是偶然的事情,你的勝算更低。

投資股票,最重要的還是分析你所投資企業的基本因素。只要公司基本因素良好並持續穩定增長,買入股票後便耐心持有,賺取現金流。市場歌舞昇平也好、滿目瘡痍也好,唯一決定你是否沽售的,只應是股票本身的基本面有否變壞,至於其他「被解釋」的市場資訊,少理些實在有益無害。





#理財,#財務自由,#投資,#創富,  #價值投資












2018年6月7日星期四

股票投資的重點 - 現金流 (2)

股票投資上,要令時間變得對自己有利,除了耐心持有,更重要的是善用股票為自己製造現金流。

很多人投資股票只著重股價升跌,伺機獲利,卻忽略了股票其實還有另一種長期功用 - 派息。

人人都知,有錢賺旳企業很多時會派息,但其實怎樣看待派息,才是投資者成敗的關鍵。

姑且問自己一個問題:收到股票派息後,你會怎樣處理?

如果你的答案是「當BONUS花掉」,往後談的不是你杯茶。

派息可貴之處,在於為投資者帶來持續收益。只要企業經營有道,派息穩定,長期持股的投資者定期可獲得被動收入,好比出糧。當持股數目不斷累積,被動收入也愈來愈多。長遠而言,無論持股多久,投資者的錢也屬於不斷自我再生的「活錢」,為他們製造源源不絕的現金流。

至於現金流的處理,當被動收入數目大於日常支出,投資者達到了財務自由,這時現金流便可代替薪金,支持投資者生活。

如果沒有依賴現金流生活的需要,投資者可在每次收到股息後,再投資於同一股票,產生複利效應,以滾雪球方式讓資產自行壯大。如是者,本金多、股息更多;股息再投資,又可增大資本,收取更可觀利息。

這情況下,投資者利用時間漸進建構一個完善的資產增值循環系統,有效對抗通脹,亦使長期持股發揮更積極效能。

因此,只要企業基本因素沒有轉壞,投資者根本不用理會買入價格或股價升跌,也毋須考慮派息後股價除淨等屑碎因素。因為他們買入股票的目的,並非在於低買高賣獲取「一次性利潤」,而是為自己製造連綿不絕的「活性收入」。

短線獲利,賺了今次,下次可以輸番突;持續進賬,才是歷久不衰的皇道。

你不一定比巴菲特長壽,但只要選對股票、耐心持有,每分每秒,你的資產都在為你釋放現金流,令你的財富增值。

至於派息穩定、持續增長的良好企業 ,坊間不難找到。若懶得做功課、或對自己選股沒信心,最簡單的,是以平均成本法買入與恒指表現掛釣的盈富基金 (2800),坐享所有恒指成份股的增長回報。

緊記:若不希望為錢工作,應學會讓錢為自己工作。

投資股票的目的,正是如此。





#理財,#財務自由,#投資,#創富,  #價值投資





股票投資的重點 - 現金流 (1)

當你問身邊人,買股票的目的是什麼,相信大部份人的回答都是:希望因價格上升獲利。

無可否認,股票設立的初衷,是讓投資者透過投入資金持有公司股份,一方面支持公司的發展,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在公司經營賺錢、價值上升後分享成果。而股票價格,正是公司價值的反映,所以投資者希望股價上升,是合情合理的。

可是當市場規模愈來愈大、交易節奏愈來愈明快、投資手法愈來愈多元化,投資者對投入資金購買股票的動機與模式也有所轉變。他們不再像以往般擁有強烈的「企業持份者」心態,反而一切向錢看,在瞬息萬變、上上落落的市場,吼準時機及股票價位,短時間低買高賣、快速獲利、「食完就走」。說句難聽點:就像付錢後從與自己全無關係的人身上獲取滿足,完事後走人,那人往後是福是禍,完全與自己無關。既不是談戀愛,更不用做人世,投資者與投資對象的關係愈來愈疏離。

如果你對他們說,投資應有和企業共同成長的信念與耐性,他們會叫你看精神科⋯⋯

事實上,他們往往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:投資者最大的利益,其實是長期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。只是選對可以長期增長良好的企業,需要下點功夫。

股神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公司時,平均買入價$2.8美元,他一直持有30年,期間持股有增無減,時至今日,可口可樂$43美元,巴菲特的持股價值接近$180億美元,還未計期間收取的派息。

如果你從30年前一直只在這股票上低買高賣,你所獲取的利潤增長會像巴菲特一樣嗎?

所以,這個議題的重點是:

1. 投資股票應有與企業共同成長的期望和準備,而且耐心持有。
2. 找到像可口可樂這樣,持續增長的好公司。

一旦找到持續增長、派息穩定的企業作為投資對象,除非企業基本因素轉壞,否則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持有,而且毋須關注期間的股價升跌。因為良好的企業,長線股價總會反映價值,配合穩定增長的派息,為你產生源源不絕的資金,讓你把股息再投資,形式複利效應。只要簡單的操作,長久下來,你根本甚麼也不用做,就像與企業建立了緊密關係,你付出的只是金錢,讓企業為你的錢工作,再讓你的錢為你工作。

當你抱著這種心態去投資,不用在市場殺進殺出,為了那麼一點利潤沽售,然後股價再升又變「沽升淚」、股價下跌又要惆悵不知幾時再買回,你會發現日子過得很安樂。

說到這裡,有人一定會說:大佬,下下十幾廿年,我都幾十歲,賺左又唔駛得,都唔知有冇巴菲特咁長命添啦......

這也正是抗拒價值投資的人一個很強的理據。

人當然無法戰勝時間,誰都不可以,最偉大的人都不可以。

但我們可以讓時間變得有效能,無論長短,也令它對自己更有利。你活多久,它就為你服務多久。

方法是:長時間持股,但把焦點放在派息 - 即股票為你產生的現金流。

不想篇幅太長,分章再述。






#理財,#財務自由,#投資,#創富,  #價值投資



貿易戰與熊市

貿易戰消息此起彼落,一時升溫、一時緩和,中美互相拳來腳住、水花四濺...... 結果是股市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,財演紛紛現身警告:熊市開始。 自特朗普上任而來,極力重振大美國主義,事事提倡美國優先,與全球一體化背道而馳。中國向來是美國重要入口來源,為了捍衞本土經濟,特朗普執意向...